加入收藏大连冰峪沟旅游网 —— 庄河冰峪沟旅游攻略专题网站
您现在的位置: 大连冰峪沟旅游网 >> 冰峪沟文章 >> 冰峪沟信息 >> 庄河市仙人洞镇天门山村人的精神依靠
庄河市仙人洞镇天门山村人的精神依靠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13/9/3

庄河市仙人洞镇天门山村人的精神依靠

 走进庄河市仙人洞镇天门山村,一身朴素的着装跟淳朴的笑容是王小琴给人的第一印象,记者难以将这个皮肤黝黑的农村妇女跟“文化”这一词语关联在一起。“进屋说,进屋说。”看到记者到来,王小琴热情地邀请我们走进她的文化大院,过了厅堂,左手边的屋子就是她组织群众开展文化生活的“阵地”,这里,二胡、扬琴、曲谱等演出道具分门别类,安放在不算宽敞的房间内,她和她的团员们正在为新作品排练。

 “天门山上好风光……”兴致上来,王小琴还跟着音乐唱了几句,与音乐一和,颇有几分文艺味道,虽不专业,但胜在声音清脆婉转,自得其乐。

 王小琴(中)和村民们排练新节目

 最初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精神依靠

 说起王小琴的文化大院,还要追溯到1988年。

 那时,31岁的她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丈夫单位不景气,一家人过着拮据的生活,家中还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脑瘫女儿——生活的困苦让她不得不应聘村妇女主任,靠微薄工资补贴家用。“孩子(女儿)一周岁就发现不太正常,到市里医院确诊说是脑瘫,治了几年不见好,都恨不得跟孩子一起走了算了。”说起女儿,王小琴心酸不止,声音也有些哽咽。

 “过后我琢磨咱不能这么活着,必须得活出个样来,活的让自己开心。”王小琴告诉记者,后来,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精神依靠,从小喜爱文艺的她开始自发地组织民间秧歌队、家庭文艺演出队,慢慢的,从开始的自娱自乐、走街串巷,到多次赴市参加文艺演出,取得优异成绩。多年来,王小琴组织乡亲、朋友等文艺爱好者就地取材、自编自演十多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,用民间小调套上新词,歌唱起乡村快速发展的新面貌。
 演出团队的大部分服装都是团员们自己动手制作的
团体演出、排练经费都以自筹为主,20余年来,平均每年王小琴都要花费几千元,自买乐器、道具、音响等,自做服装。“开始也不理解,后来看她热衷这个,就寻思支持她吧,好歹有个生活奔头,一天忙忙叨叨累了,就不想烦心事儿了。”丈夫姜广存告诉记者,从办乐队到如今的文化大院,王小琴每年都要自掏腰包支持排练演出,有时候排练兴起更是把家都“扔”了。

 

逐渐成了附近村民的文化娱乐阵地

 由家庭演唱队扩大到20余人的演出团体;由十几人跳舞扩大到四十余人的秧歌跳舞队;由一个队发展壮大到现在的四个队……王小琴在办文化大院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也尝到了甜头,乐此不疲。正是由于她的坚持,如今,文化大院吸引了方圆数十里的文艺爱好者前来参加活动。

 “王小琴这个文化大院办的真好,我参加有6、7年了。”67岁的李雪是仙人洞镇冰峪沟村村民,他家距离王小琴家有40公里的路,每次来这里都要搭乘他人的摩托车走上1小时。用他的话说,来到这里就图个乐呵,在农闲时节,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在一起吹拉弹唱,还给村民演出,从中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。“在这儿寻开心,不比窝在家里打麻将强多了么。”

 排练结束,村民们走出王小琴的“文化大院”
 由于地处天门山景区,王小琴的和她团员们的演出也受广大游客的欢迎,据不完全统计,平均每年,她们要义务演出20余场次。在她的档案里,能看到她多年的十余种作品,有单出头:欢乐农家院;二人转小帽:扭秧歌、观景点、老头乐;戏曲小品等,作品生动感人,不仅促进了邻里和睦,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。

 现在,为了满足山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,为了使群众文化活动创办的更新、更美、更广泛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,王小琴希望能把文化大院由小做大,走向社会,同时,她也期待着,期待着文化大院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 记者感言:没有专业的舞台,自己搭;没有时髦的服装,自己做!文化大院的创办让王小琴的表演更接地气,也让周围的百姓从中感受到快乐。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,王小琴吸取了太多鲜活的素材,创作出太多群众喜闻乐见艺术作品,当鼓乐齐鸣,唱腔响起的时候,谁又能说她不是群众中的明星?

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的话,可以点击右侧分享按钮分享给好友哦~
更多